“从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水清岸绿,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村民李大爷蹲在古堰旁,指着修缮一新的驳岸感慨。随着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江西省景德镇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与建溪村这两个承载千年窑柴文化的古村落,正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迎来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新生。
蛟潭镇现状(周志宇 摄)
浮梁县蛟潭镇的窑柴文化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景德镇瓷业“燃料命脉”的核心产区。礼芳村的窑柴山林依托马尾松“飞籽成林”的自然繁育智慧,形成了“留种轮伐、林粮间作”的可持续生产模式,至今保存着分山碑刻、伐木古道等实物遗存。建于清中期的华七公祠、九六甲祠堂等建筑,不仅是宗族治理的见证,更以“三步金阶”“雕花窗棂”等细节,展现了徽赣建筑工艺的巅峰水准。
“这些古建筑和山林不是静态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库。”礼芳村党支部书记李少军介绍,通过“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华七公祠的梁架结构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复原,礼芳古街的青石板按明清规制重新铺装,连古堰的卵石驳岸都保留了“鱼群洄游通道”的生态智慧。
走进礼芳村北侧窑柴山林,一条1395米的生态步道蜿蜒入林,沿途可见马尾松保育区、埋石老界旧址和窑柴堆棚。通过林窗改造、防火隔离带建设和古树名木建档,这片曾因过度采伐而退化的山林恢复了生物多样性。
建溪码头和樟村码头遗址则展现了另一种活化路径。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缆桩、水尺等文物,结合沉浸式场景复原,游客可直观感受“放柴入江”“堆澎晾晒”的历史场景。
在社会治理层面,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乡村凝聚力的纽带。礼芳村将古建筑保护、山林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由村民、文保专家组成的“遗产守护小组”,实现日常巡查与应急响应的常态化。
作为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拼图,浮梁县蛟潭镇以“文化传承+生态旅游+社区共建”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样不仅留住了乡愁,更激活了发展动能。
站在礼芳村古街望去,修缮一新的闾门与远处山林相映成趣,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间,现代文创店铺与非遗工坊错落分布。千年窑柴文化,正以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续写新篇,让历史遗产成为照亮未来的文明之光。(供稿:浮梁县委宣传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