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余光中1928年重九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央广网呼和浩特7月16日消息(记者邵玉琴)暑假前的一个清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光华街社区的一个楼道里,居民菅海燕看着楼下小饭桌门前整齐排队的学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菅海燕说,以前上下学跟“打仗”似的,楼道里吵得人心烦。现在社区一吹哨,民警来协调,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

这是呼和浩特市推行“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后,万千居民日常生活发生改变的一个缩影。

哨声“破题”,民生痛点“一吹就通”

近年来,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村居吹哨”机制为抓手,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用一个个民生难题的破解,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新雅社区的居民们则见证了“哨声”点亮黑夜的过程。

新雅社区的路灯亮了(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以前晚上遛弯得打手电筒,黑灯瞎火总担心安全。现在路灯亮了,监控也装了,心里踏实多了!”居民张大爷说,2025年“吹哨报到”系统试运营后,社区上报的“三无”道路问题很快得到回应,新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两周内就让20盏路灯照亮居民回家路,同步解决了监控缺失和公厕远的难题。

从“小饭桌噪音”到“路灯照明”,这些民生事正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村居吹哨”机制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直面群众需求的通道。

机制“焕新”,治理堵点“一哨打通”

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侯宝琦表示,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机制革新,让“哨声”成为打破部门壁垒的“通关令”。

社区网格员正在上传“吹哨”清单数据(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变“被动等诉”为“主动找事”,依托12345热线平台升级的专属模块,村(社区)书记可随时“吹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2小时内响应、3.7天内办结,推动基层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范”。

变“权责模糊”为“清单履职”,梳理出6347项吹哨事项,形成市、旗县区两级清单,明确办理流程和责任部门,让“吹哨、应哨、评哨”各环节有章可循,昔日“踢皮球”现象大幅减少。

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打破了治理壁垒。如海东路社区,污水外溢类问题通过平台吹哨办结54件,树木遮光类问题办结16件,群众满意率从60%跃升至92%,治理合力持续增强。

为了让“哨声”不走过场,呼和浩特市构建起全链条督导体系,让治理效能在闭环中持续提升。

“提速”靠数据赋能,对关键时间、地域的共性诉求提前预判;“提质”靠闭环管理,定期评估各部门“应哨”成效,对推进不力的及时提醒;“提效”靠技术升级,移动端吹哨功能让网格员可现场上传诉求,实现“指尖吹哨、掌上应哨”;“扩面”靠实地调研,全市九旗县区走访破解流程堵点,确保机制顺畅运行。

治理“升级”,基层图景“一哨焕新”

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志愿者深入辖区托管中心开展服务(央广网发 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5-08-03,全市累计“吹哨”3731件,办结率60.05%,涉及交通、市容、供暖等20余个领域,多数工单实现“当日处置”。

玉泉区梁山街社区,网格员“吹哨”后1小时,电梯故障便得到检修;赛罕区东影北街,商户反映的占道经营问题3天内整改完毕……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基层干部从“行政末梢”变为“服务前哨”。

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感应着群众诉求,传递着政策温度。呼和浩特市以“村居吹哨”为支点,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用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温暖群众,绘就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