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论文落到生产图纸,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云南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持续优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深度对接,一批聚焦绿色能源、高端材料、生物医药等方向的创新项目加快从“书架”走向“货架”。在这一进程中,科学家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科研与产业深度耦合,激发出转化效率更高、落地路径更清晰的实践探索。本系列报道将走进一线市场主体,记录科技成果如何在西南热土实现从理论到产品、从专利到产值的转化故事,呈现高端人才如何为区域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助推地方经济焕发新活力。
在云南,有一群科研人员正尝试用“光”解读人体奥秘。他们将人工智能与光谱技术深度融合,推出无创检测产品“光查世界”系列设备,实现对人体微量元素的快速采集与健康分析,广泛应用于营养评估、疾病筛查、戒毒康复等领域,并成功“出海”柬埔寨、新西兰,走出一条从边疆走向世界的科创之路。
这项源自云南本土的AI健康技术,正成为数字医疗走入基层、服务民生的生动注脚。
一束光“扫”出人体健康“指纹”
“任何物质都有独特的光谱特征,健康或疾病状态同样如此。”在云南莲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后简称莲葆健康),技术负责人张湧利用类似“手持式喷枪型”的“光查世界”设备进行了一项演示——用户只需将手掌放在仪器上,四个点位被光束扫描后,即可获取数十种微量元素指标,进入AI大数据库分析比对,出具相关的健康风险预警报告。
莲葆健康技术负责人张湧(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学者风范的莲葆健康技术负责人、美国康涅狄格学院计算机博士张湧介绍,源于“故乡情结”,一群出身清华的专家学者,自筹资金启动了这项科创计划,确定了“光谱+元素组学+AI”的研发路径,产品已完成六轮大版本更新,核心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根据这一技术研制的便携设备被应用于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干预、慢性病筛查等多个领域。企业不仅在国内大健康市场站稳脚跟,更借力中新科技合作平台,将产品输出至新西兰健康连锁机构Health 2000,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证验证,“光谱AI”替代经验决策的方式获得海外认可。
“我们的核心资产一定是数据的积累。”对于一款人工智能市场化应用产品,张湧表示,希望扎根云南,构建有民族多样性背景的数据池,用科技守护民众健康。
从“书架”到“货架”,科技成果走向基层应用
让科研真正服务社会,技术转化是关键一步。
莲葆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腾冲科学家论坛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为云南科创生态的重要支点,腾冲科学家论坛搭建了“科研团队+地方政府+本地企业”的三方协同机制,为莲葆健康提供专家对接、政策指导、成果落地等全链条服务。2024年,论坛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题分论坛,催化AI技术在医疗、戒毒、营养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莲葆健康企业市场负责人高江介绍,2024年公司实现首次盈利,营收突破500万元,“此前几年几乎都是靠‘烧钱’支撑研发,如今产品找到了清晰的应用场景,发展势头明显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莲葆健康无意中“跨界”进入禁毒管理领域。在云南多个边境口岸,工作人员通过“光查世界”设备进行入境人员筛查,检测周期短、成本低、准确率高,成为公安、司法等执法系统的实用工具。该产品已在越南、柬埔寨11个口岸应用,未来还计划拓展至泰国、印尼、哈萨克斯坦甚至南美市场。
科技提升戒毒康复效果,打造数据化管理样本
科技赋能公共安全领域,正在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发生深层次变革。在边境口岸的禁毒一线之外,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戒毒管理体系,在强制隔离戒毒康复环节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位于昆明市空港经济区的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全省设施较为先进、收容规模较大的戒毒场所。该所康复训练中心主任和双江介绍,近年来,戒毒所持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探索科学戒毒路径,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多学科融合矫治。
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筛查(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戒毒是一项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的工作。”和双江表示,他和团队主要通过运动干预、心理辅导等手段,帮助戒毒人员提升体质、稳定情绪、实现康复。长期以来,由于戒毒人群年龄跨度大、健康状况复杂,如何精准评估其身体机能与康复进程始终是个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戒毒所利用“光查世界”设备获取戒毒人员的微量元素数据,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运动与营养干预方案。“相比传统的血液检测,光谱检测安全高效、成本更低,戒毒人员接受度也更高。”和双江说。
通过长期积累,该所发现戒毒人员普遍存在镁、铁、钙等元素缺乏的情况,可能与焦虑、失眠等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及时掌握体内元素变化,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康复方案,也为未来的科学戒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用AI技术提升基层管理效能,我们只是刚起步。”和双江表示,这项技术为戒毒矫治提供了新的路径探索。
儿童重疾早筛,人工智能打开家庭医疗“入口”
人工智能的“医疗之眼”也投向了最需要关爱的群体——儿童。
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一项针对儿童重大疾病的研究平台正在快速推进。瞄准儿童医学前沿,聚焦于儿童重大疾病,以儿童出生缺陷、感染与免疫、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基础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患儿免疫功能改变可能与微量元素的差异表达密切相关。”该所副主任,也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青年拔尖人才、省医学高端人才李莉介绍,微量元素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必需因素,对于人体31种微量元素的组学识别,可以进行人工智能大数据疾病特征的分类比对,从而实现疾病早期信息筛选识别,为干预治疗打下基础。
进行儿童微量原始筛查(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有些疾病早期没有典型症状,但微量元素的异常表达能反映潜在风险。”李莉表示,这项无创、无痛、儿童友好的检测方式,不仅提升了早筛效率,也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压力。基于这个项目研究,她和团队采集积累的病样信息目前已经达到了20000余人/份,数据包括微量元素检测、实验室检测、超声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护理等各维度信息,而且数据量还在稳步增加,基于这些数据量建立了儿童重疾专病库,未来会达到二十多个数据库的规模,覆盖儿童主要疾病研究领域。
李莉认为,“光谱+AI”要在临床决策中实现更大价值,不应仅依赖于“单打一”的技术,还需与血液学、影像学等多学科融合,为大模型提供更广泛的验证数据。
小产品撬动大场景 云南AI科创激活“健康蓝海”
从实验室到市场,从科研设想到实际应用,莲葆健康的探索,正是云南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云南省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建设科技成果智能转化平台,推动“高原研发”与“高原制造”深度融合。
光识仪器(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当前,云南已有多个AI技术项目在医疗、农业、交通等领域落地应用,“AI+健康”成为最先具备规模化、国际化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今天,这束源自云南的“光”,正照进更远的健康未来。
但在张湧看来,长远来看,“光谱AI”技术还是要回归到服务初级诊疗体系和家庭医疗保健路径之上。“做科研不能只写论文,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张湧说。他认为,便利于妇幼、老年等群体的辅助诊断与疾病筛查,真正在普通人的卫生健康领域发挥作用,这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美好愿景。
策划:魏文青
记者:魏文青 赵贝贝
视频:赵贝贝 侯开旷 刘旭凯
鸣谢:云南省科学技术院 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

关注精彩内容